近日,中国科协办公厅公布了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名单,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推荐的6位纺织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刘春玉、李昶、姜亚龙、高鲁、梁跃耀、龚维入选。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是中国科协于2015年立项的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目的是大力扶持和培养有较好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32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为他们潜心研究提供经费、政策、平台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在创造力黄金时期做出突出业绩,助力他们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的后备力量。
8年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一直致力于推举纺织领域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至今已成功推荐31位青年科技人才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今后,我会将继续为纺织领域青年人才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全力托举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为纺织行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推荐入选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名单如下(按姓氏笔画排序):
刘春玉,女,1994年3月出生,2020年6月于苏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于清华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23年4月至今为江南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铜纳米团簇基复合材料及其催化/OLED应用研究、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薄膜化开发及其孔隙功能研究。目前在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李昶,男,1995年4月出生,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副研究员。长期从事航空级碳纤维及其复材相关研究,聚焦于表界面浸润与黏附性能。在Matter、Int. Mater. Rev.、Composite Structure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5篇(含1篇ESI高被引论文),出版学术著作3部。主持国家发改委重大攻关专项子课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浦江项目等。基于国产碳纤维生产中的表面处理及上浆工艺开展了应用技术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已用于国产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结合复合材料成型研究及应用推广,所生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用于低空经济、直升机构件应用论证等。
姜亚龙,男,1993年5月出生,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柔性储能材料与器件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在Adv. Mater.、ACS Nano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5篇。论文引用20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已授权5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和面上项目等;入选湖北省“楚天英才计划”楚天学者、湖北省青年科技人才晨光托举工程和武汉市“武汉英才计划”优秀青年人才等;担任Renewables、Carbon Neutralizaiton等期刊青年编委。
高鲁,女,1995年4月出生,工学博士,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静电纺丝技术微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改性及其在全固态锂、钠金属电池等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在纳微纤维基全固态电解质等方向取得重要进展。近三年主持和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产学研项目等多项,入选“天工青托”计划。迄今在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Energy Storage Mate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一作及通讯论文19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入选2023年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织博士学位论文卓越行动计划。
梁跃耀,男,1992年7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五层次,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员,博士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先进分离膜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膜材料与分离膜,聚焦于聚合物辅助构筑连续大面积MOF基高通量分离膜材料和静电纺纳米纤维膜材料方面,在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Sci. Bull.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4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团队带头人。
龚维,男,1992年9月出生,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入选安徽省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担任安徽省汽车用高功能性纤维制品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安徽农业大学先进功能纤维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生物质功能纤维材料与电子器件的研究工作,先后在Science、Nat. Commun.、Adv. Mater.、Matter、ACS Nano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荣获202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