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12-07 分享到:
年度纺织学术盛宴,学术精英齐聚第十届中国纺织学术年会

2020年10月15-17日,纺织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精英齐聚无锡,为第十届中国纺织学术年会带来50多场学术报告,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


     在主会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围绕5个方面: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新形势,适应新形势的纺织科技创新基础,以及“双循环”格局下纺织工业的发展定位和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努力方向,作题为“‘双循环’格局下中国纺织工业的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主旨演讲。他希望广大纺织科技工作者:把握科技趋势,做好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研究;立足发展定位,做好行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紧盯产业短板,做好行业科技发展对策研究;围绕产业未来,做好行业科技发展基础研究,凝聚纺织及其相关领域各方智慧和力量,绘好纺织行业“十四五”时期及中长期科技创新发展蓝图。


我国纳米碳材料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作了题为“烯碳纤维—纳米碳材料应用的新方向”的      主旨报告。烯碳材料是以碳原子sp2杂化六元环结构组成的全碳材料,主要包括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是主导未来高科技产业竞争的战略材料。烯碳纤维及烯碳复合纤维是烯碳材料在工业应用方面最具潜力的形式之一,通过与织物和柔性可穿戴技术结合,可发展智能织物,将在智能医疗、运动健身、军事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何实现粉体石墨烯的尺寸调控、如何实现高品质石墨烯的连续绿色制备、如何增加芳纶的轴向和横向力学性能?张院士在报告中分享了他们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小尺寸、无催化剂、无基底、无溶剂石墨烯的微波法制备技术通过甲醇碳源控制制备竖直石墨烯阵列,实现石墨烯品质提升和再生长用石墨烯/碳纳米管改性芳纶,研发了烯碳芳纶复合纤维。他强调烯碳材料的控制制备、性能调控及烯碳纤维的应用探索是实现烯碳材料优异性能从微观到宏观传递的关键。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作题为“智能化学产品工程及其发展”的主旨报告。他分别介绍了带领团队研发的耐候性信息打印染料、肿瘤靶向的荧光成像染料、癌症光/声动治疗染料,以及在柔性光学显示材料领域和生物医学传感领域的应用实例。之后分析了光学IT材料、彩色显示滤光片与高分辨彩色光刻胶、柔性偏光片材料、智能响应医学诊疗染料等智能化学产品发展趋势与“卡脖子”难题。彭院士主要从事精细化工研究,包括高性能染料、荧光探针、有机光学材料等,其科研成果成为国际上几大规模化量产的技术体系之一。

江南大学教授高卫东作题为“纺织品外观性状图像检测分析技术”的主旨报告。分享了他们团队利用图像检测技术在纱线外观检测和织物抗皱性检测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他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检测与制造装备将构成更为紧密的闭环系统,具备知识分析能力的图像检测仪器可为检测对象提更多的具象化分析结果,从而为制造装备提供更为精细准确的反馈控制方案。

此外,7个分会场的学术报告也精彩纷呈,分别从不同角度围绕纺织及交叉领域前沿性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分会场由浙江理工大学承办。浙江大学刘英军特聘副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王荣国教授,河北工业大学胡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林敬仪博士,江南大学刘天西教授,天津工业大学陈利教授,东华大学邱夷平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傅雅琴教授,分别为年会作题为“纯石墨烯纤维及多功能石墨烯复合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压储氢气瓶的设计、制备与评价”“结构部件复合材料的材料/结构设计与加工过程的研究”“基于纤维素纳米晶液晶组装纤维的制备及其应用探索”“聚酰亚胺纳米纤维气凝胶复合材料”“先进纺织结构预制体设计和制备技术发展”“乐器用麻纤维增强绿色复合材料的制作及力学和声学性能分析”“纤维表面处理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的构效关系”的学术报告。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分会场

现代纺织技术论坛由江南大学承办。东华大学程隆棣教授,北京经纬纺机新技术有限公司范红勇高级工程师,绍兴文理学院邹专勇教授,江南大学丛洪莲教授,武汉纺织大学易长海教授,江阴祥盛纺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王正虎高级工程师,江南大学潘如如教授,特吕茨施勒纺织机械(嘉兴)有限公司祝伟中销售总监,分别为年会作题为“基于数据流的纺纱智能车间关键技术”“棉纺成套设备智能管理系统”“喷气涡流纺技术与产品创新研发”“针织全成形技术进展与开发应用”“牛仔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趋势”“浆纱智能制造的基础与设想”“基于图像处理的机织面料检索研究”“中国水剌非织造布市场的现状和发展”的学术报告。


现代纺织技术论坛

     毛纺新科技分会场由西安工程大学承办。东华大学张瑞云教授,江苏丹毛纺织有限公司王荣高级工程师,康赛妮集团金光技术质量总监,西安工程大学张得昆教授级高工、张辉教授、赵舟博士,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主任刘丽艳,江南大学范雪荣教授,分别为年会作题为“热湿舒适毛型面料设计与开发技术”“新材料、新技术在毛纺领域的应用”“毛纺织产品生态(绿色)设计与管理体系的建设”“废弃羊毛短纤维可降解包装材料的研制”“基于羊毛纤维的光催化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仿绒蛋白质——纤维素复合纤维”“精毛纺花式细纱与面料生产关键技术”“羊毛酶催化染色”的学术报告。


毛纺新科技分会场

 纺织品时尚设计与绿色制造分会场由青岛大学承办,受新冠疫情影响,该会场采用线上录播与线下演讲相结合的方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党委书记李陵申出席会议。中国服装协会杨金纯教授级高工,北京服装学院王永进教授,江南大学崔荣荣教授,东华大学武培怡教授,苏州大学潘志娟教授,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李瀚宇研究员,分别为年会作题为“中国服装行业运行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人-服装-环境系统的冬季服装装备设计方法研究”“织物·手艺与时尚”“智能仿生材料”“二元碳基纳米纤维柔性传感器及其在智能服装上的应用”“有机-无机微纳米无氟防水整理剂制备”的学术报告。青岛大学许长海教授通过录播视频介绍青岛大学应对新冠疫情突发情况的积极措施,并祝大会圆满成功。


纺织品时尚设计与绿色制造分会场

     健康与产业用纺织品分会场由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产业用纺织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唐健雄教授,南开大学孔德领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崔文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金学军教授,常州宏发纵横新材料有限公司谈昆伦高级工程师,湖南航天远望科技有限公司陈琦高级工程师,东华大学靳向煜研究员、高晶教授、蒋金华教授,分别为年会作题为“外科生物补片(重树)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聚合物纤维增强的天然细胞外基质人工血管”“促进血管3D生成的人体植入型静电纺纤维”“纺织基生物医用敷料的进展”“智能形状记忆金属微丝的研究及展望”“低阻高容尘聚丙烯纺粘-熔喷空气过滤材料研究与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低成本工业化制备与应用技术的实践与探索”“高空气球及其技术进展研究”“航空航天用纺织柔性结构材料的应用及进展”的学术报告。


健康与产业用纺织品分会场

     纺织生态染整技术分会场由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天津工业大学张健飞教授,东华大学毛志平研究员,浙江理工大学戚栋明教授,江南大学任学宏教授,常州美胜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纪俊玲教授,东华大学隋晓锋教授,江南大学王强教授,苏州大学赵燕教授,分别为年会作题为“纺织品生物染色技术”“针织物平幅染色机理研究”“胶囊化功能物质在织物表面的涂料成膜及其微相结构调控”“反应型卤胺化合物在棉织物抗菌整理中的应用研究”“农村经济作物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技术”“废旧纤维素纺织品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羊毛表面微溶整理:效果与评价”“特殊润湿性织物材料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