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的第三届纺织科学技术学科未来发展论坛于2025年7月19日在江苏无锡市召开,主题为“面向人民健康的纺织科技创新”,旨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激发高端纺织技术及产品在医疗与健康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其意义深远而重大。纺织科学技术学科未来发展论坛是《纺织学报》编辑委员会举办的标志性学术活动,本届论坛得到江苏唯睿芯路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宏源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分会、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力支持,共同为纺织科技工作者搭建了在大健康领域展示科研实力的学术舞台。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总工程师、《纺织学报》主编刘军主持。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伏广伟理事长,《纺织学报》编委会主任俞建勇院士、副主任孙以泽院士分别为论坛致辞。
伏广伟强调,目前我国纺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们拥有最完整纺织产业工业链、最好的纺织高校、大规模研发队伍、以及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雄厚的物质和人才资源为建成纺织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为纺织科技创新和纺织产业转型提供新的机遇和方向,我们学会将充分发挥国家一级科技社团的组织特色和优势,促进跨行业跨领域创新资源对接,搭建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桥梁,服务纺织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
围绕构建大健康领域未来纺织科技创新体系,俞建勇院士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突破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前沿技术。 材料是医用纺织技术突破的核心载体,要聚焦功能化、高性能材料的研发,尤其是生物基功能材料和智能响应材料。要深耕材料创新,突破性能瓶颈;革新制造工艺,提升微观结构精度;通过跨学科合作,打破学科壁垒,从多维度发力,形成系统的突破路径。二是深化医工交叉协同创新。 积极构建“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双轮机制。 政策方面,政府应出台鼓励医用纺织材料临床转化的政策,简化审批流程,给予资金支持;市场方面,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聚集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加速纺织纤维在大健康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实现从科研到医疗实践的有效转化。三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可降解材料、循环再生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主动建立生物医用纺织品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助推绿色环保工艺与循环经济模式在产业中的落地应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并寄语《纺织学报》编委会:要一如既往地为纺织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务实的学术交流服务,洞察纺织科技发展脉搏,引领未来研究方向。
孙以泽院士指出,纺织业是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古老基因”,更是驱动现代产业升级的“战略基石”。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推动科技创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必由之路。展望未来,高端织造技术与装备领域前景广阔。随着国家对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海洋开发等战略性产业的持续投入,以及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高性能复合材料、智能纺织产品等的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衔接,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同时,注重人才培养,为学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上午特邀报告由东华大学孟婥教授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张洪玲副秘书长主持。香港理工大学范金土讲座教授、江南大学蒋高明教授、青岛大学夏延致教授、复旦大学邵正中教授、青岛大学房宽峻教授分别以“面向主动健康的智能服装纺织科技”“健康导向的纺织科技创新与突破”“天然多糖纤维健康产业化应用及基础研究进展”“桑蚕丝形成机制的再认识及启示”“浅析“衣”疗健康及其未来发展”为题作了精彩发言。
下午的特邀报告由江南大学付少海教授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舒伟处长主持。东华大学李召岭研究员、武汉纺织大学梅顺齐教授、东华大学孟婥教授、南开大学王恺研究员、苏州大学张克勤教授、武汉大学邓红兵教授分别以“智能健康纺织品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纤维基柔性传感器及其在人体生理信号检测领域的应用”“高端运动鞋服纺织装备与智能制造系统”“纤维基人工血管的构建与转化研究”“跨学科视角下热能收集纺织品的辐射热调控与集成”“生物质纤维材料及其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为题分享了他们的科研成果。
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战略节点,面向人民健康的纺织科技创新,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纺织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让我们以本届论坛为契机,集众智、聚合力,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务实的态度,共同绘制纺织科技守护人民健康的美好图景!